永做人民公仆、学习郑培民

更新时间:2024-04-28 06:22:17

(一)在我们党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这样的一批又一批优秀领导干部和数不胜数的先进模范人物。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具体的先进事迹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具有一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和崇高精神。

永做人民公仆、学习郑培民

(二)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奉献精神永远熠熠生辉,光耀人间,永远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

今天,在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前进的重要时刻,我们更深切地感到,提倡奉献和奉献精神,绝不是陈年老调,绝不是空洞高调;奉献和奉献精神,不能“封存”,不能“告别”。奉献和奉献精神不仅应当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同时应当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

(三)如果只有索取,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

奉献的表现方式是丰富多彩的,但不论表现方式有多么不同,奉献精神是永恒的,也永远为人们所景仰。而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那些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不讲奉献,只求索取,挖空心思为自己攫取私利的人,都为人们所鄙视。至于那些口头上大讲奉献,在行动中却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那些为富不仁,不愿拔一毛而利天下的人;那些见死不救,见义不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人,同样为人们所鄙视。

(四)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民族。鲁迅说得好:“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五)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发扬光大,推向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历史。在我国,从来没有一个政治组织,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的优秀儿女和先进分子,为中国人民作出了那么大的奉献和牺牲。

在党的领导下,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影响带动下,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艰苦奋斗,默默奉献。没有党和人民的牺牲奉献,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和美好生活。我们党和各族人民的伟大奉献精神,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六)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奉献是英雄和模范们的事,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奉献就是只讲牺牲,高不可攀,可敬不可为,可羡不可行。这是对奉献的一种误解。

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奉献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慷慨赴义,也融会和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最近,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的第一线,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工作,夜以继日地奋斗,表现出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的高尚品德赢得了全社会的尊敬。

可以说,奉献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每个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够尽自己的所能做出奉献。奉献不是痛苦,不是丧失,不是剥夺,而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奉献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人高尚。我国一位科学家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说:“为了心中的梦想,18年我没有休息过节假日。对我来说,科研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科学奉献祖国是最大的幸福。”奉献就在人间,就在身边。我们在奉献中生活,在生活中奉献。

(七)还有一种认识,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现在讲奉献不合时宜。这也是一种误解。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一项宏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人们作出新的奉献。市场经济拓展了人们的活动领域,为人们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可能。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经营管理者,走向市场的舞台,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在为个人和家庭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了奉献。实践证明,发展市场经济与提倡奉献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

(八)倡导奉献精神,绝不是漠视个人利益。这里关键是处理好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不能一说奉献就不要个人利益,一提个人利益就不讲奉献。

提倡奉献精神,不是无视个人利益,而是在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充分重视个人利益;不是用集体主义否定和取代个人的正当利益,而是引导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维护和保证国家与集体利益,在保证和发展个人正当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实现。

(九)进一步来看,弘扬奉献精神与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坚持把义与利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它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的物质利益,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我们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反对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那种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不尽义务、不讲责任的行为,与社会主义义利观格格不入,与我们提倡的奉献精神背道而驰。

(十)还应该看到,倡导奉献精神与鼓励个性的发展完善也是协调一致的。

奉献,既是作为一个合格人的基本品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完善个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完善的个性内含奉献,奉献实践完善着个性。奉献给他人和社会的越多,自己的精神越充实,个性也就越完善。

实践说明,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程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个性丰富完美的人越多,就越具有创造力,越具有活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就越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个巨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功绩,就在于为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具有丰富完美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和广阔的历史舞台;就在于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统一起来,以制度的方式培育了新的奉献精神。

(十一)奉献,大量的、经常的是岗位奉献。敬业是奉献的基础,乐业是奉献的前提,勤业是奉献的根本。

我们不要轻看了自己这一点、一丝、一粒,我们应该从一点、一丝、一粒的奉献做起。

(十二)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需要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江泽民同志根据时代的发展,倡导新时期64字创业精神,其中一条是“无私奉献”;进入新世纪,又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确立为一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里的关键一条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廉洁奉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十三)弘扬奉献精神,必须摒弃形式主义。自家大院脏乱差,跑到外面扫大街;群众找上门的事情不给办,却把桌子搬到街头去“办公”……这些形式主义做法是对奉献精神的扭曲和亵渎。

(十四)弘扬奉献精神,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人人参与,需要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努力。对个人而言,我们大家都应经常想一想,自己能为他人和社会做些什么,而不是从他人和社会得到什么。对社会而言,一定要给奉献者更多的尊重、爱护、荣誉和报偿,绝不能让英雄流汗流血再流泪。对那些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丑恶行为,要给予充分的揭露和谴责。扶正祛邪,扬清激浊,奖善惩恶,奉献精神就能在这种鲜明的导向中得到更好的弘扬。

(十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项宏伟的事业,也是一个艰巨的历史进程。这一宏伟事业,呼唤着千千万万奉献者;这一历史进程,造就着一代又一代奉献者。

让我们唱响奉献者之歌,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