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本人最近读《陈涉世家》,有一些问题,如下!在《陈涉世家》里有一句话是:籍第令毋斩.籍,第,令都是即使的意思,为什么秦朝的时候,人们说话或写文章要用真么多个即使?】

更新时间:2024-04-28 05:43:51

问题描述:

刘炳华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比较专业,这里面涉及一个专业术语“同义复用”,我试着给你解释:

  原文:

  籍第令毋斩

  藉:读jiè通假字通“借”,假设,假使

  《陈涉世家》有“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借:即使.第:只、仅.令:使).

  “借第令”课本往释为:“借,即使.第,仅.令.即使.”我以为把“借第令”分而注之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是一种语词的复用现象.根据这三个词的分别注释,串起来“借第令”应该是“即使仅使”,这是无法讲通的.

  同义词连用是古汉语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同义连用,简言之,就是几个同义成份的连用.它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词汇现象.有的同义词连用已凝固成为词,构成了先秦汉语词汇的一部分,而且也为现代汉语词汇形成奠定了基础.另外,同义词连用作为古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还起到了加强语势,协调音节,变化行文的效果.

  由同义词连用构成的语言形式,一般叫做复语,古人也称之为重言、连文,今人又称作同义复合词.对于同义词连用这一现象汉魏以来即有人在注释古籍中偶尔涉及,到了清代才得到普遍重视和研究,诸如顾炎武、刘淇、徐灏、马瑞辰等,都在其著述中谈到这种现象.顾炎武说:“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暇也.”著名的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对此研究尤深.他们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找到了不少古汉语疑难词语的正确训释,每每令人折服.嗣后,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一书列有《语词复用例》章专作闸释,又有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对此现象广泛征引,详为论证.